2024-07-30 浏览人数:4次
——“将小爱”,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通过动员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特别是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靠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力量,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成为眼下我党亟需认真思考的行动议题。
一、工作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要“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这些目标,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作用是我们要实施的必然举措。
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模式和生产要素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依托互联网平台萌生了快递、货运、外卖和网约车等新业态,快递员、货车司机、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不断壮大,成为我国社会治理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服务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积极应对新形势,北京市、区对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成为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通过各项措施不断增强党对新就业群体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以更好地推动新业态健康发展、促进新就业群体健康成长成为新时期一项重要任务。同时通过动员新就业群体发挥自身优势对社会进行“反哺”、动员更多的社会团体参与到关爱新就业群体的公益行动中来,实现公益“生态闭环体系”,进而探索从“关爱行动”到实现社会有效动员再到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了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
二、实践路径
将台乡党委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积极践行群众路线,从解决环卫工人、户外工作者现实困难处着手,深入探索,开展全面调研,以为社会上的“急难愁盼”、社区中的“老弱病残”提供充满温情、同赴美好生活的关爱服务为宗旨,创建并不断深化“将小爱”党建品牌。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下,充分发挥社会协同、专业支撑效应,引导公众参与,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全力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将台实践道路与模式。这是对慈善公益、三次分配、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力求以小见大,为最终通过社会动员、三次分配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目标打造典型范版。
1.高度重视,小爱驱动社会治理“红色引擎”
将台地区紧紧围绕时代特征,以新就业群体为切入点,建章立制、精准施策,彰显地区工委的担当与为民初心,扎实推进“将小爱”实践创新和稳步进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会专题研究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党建治理课题,制定《将台乡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地区“将小爱”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督办落实。
二是建立摸排制度。建立定期摸排、动态管理制度,动员社区、村、企业协助开展新就业群体摸排,结合“连心筑梦”社情民意走访、“双楼长”走访等不断完善基础台账,逐步掌握外面站点、快递末端网点、新就业群体类别、党员数量、整体需求等情况。
三是创建爱心联盟。创建“将小爱”爱心企业联盟,建立政、企、群及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共商共治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处级领导包科室、包基层单位下沉社区,双楼长”走访楼宇,了解外卖员需求。坚持每周组织召开“将小爱”联席会和工作推进会,着力构建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结果反馈的工作闭环。
四是强化组织保障。挖掘辖区爱心企业资源,集结爱心企业中7名流动党员及1名快递企业党员,于2021年9月26日成立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学习,组织党员出谋划策,让流动党员找到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铁打的营盘”兜住“流水的兵”。
2.突出重点,创推小爱品牌形成“强大磁场”
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支撑作用,建立新就业群体综合性服务平台,形成了阵地有体系、服务有内容、治理有路径的工作特色。设计“将小爱”品牌logo和卡通形象,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使“将小爱”党建品牌形成“强大磁场”。
一是紧抓“一核三线”,打造品牌特色机制。打造“一核三线”模式,以党委领导为核心建组织阵地,用“需求线”、“资源线”、“服务线”织密“将小爱”服务体系网络。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服务站、点阵地核心引领作用,以解决新就业群体需求为目标,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队伍对搭为特色,以链接社会单位资源为保障,三线并进,共同夯实将台地区“将小爱”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是构建“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品牌建设。着力构建地区工委为领导,社区居委会为指导发动,服务点位为动员,志愿队伍为承载,“专业+志愿”服务为抓手的“五位一体”服务体系,聚社区服务体系多元化力量,统筹推进“将小爱”服务项目。
三是落实“四补六免”,强化巩固政策保障。全面落实“四补六免”政策(四补:用餐补助、洗澡补助、理发补助、超市补助;六免:免费法律援助、免费心理咨询、免费图书资源、免费医疗资源、免费休息场所、免费用水用电)解决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3.创新举措,小爱暖心体系不断“开花结果”
在“一核三线,四补六免”的主线指引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下的“五社联动”机制,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力量,逐步构建有队伍——调动多方社会力量、有阵地——布局一带一路六片区社会治理新蓝图、有活动——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各类特色服务活动、有故事——凝结基层社会治理成果、有榜样——弘扬基层社会治理正能量的“将小爱”服务体系。
(1)有队伍,链接基层社会治理新力量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下的“五社联动”机制,积极引导各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团队、慈善资源(组织)五社联动,助推将台地区德政善政机制的双创新、双促进。形成了“一核五线”的特色服务与运行管理机制:即以党委领导为核心,联动社区开展暖心驿站等服务、搭建“将小爱”掌上E站管理平台、建立专项公益基金矩阵、成立爱心单位联盟、建设志愿服务队的将台特色社会基层治理动员模式。在此基础上,成立“将小爱”专家顾问委员会,建立智慧大脑平台,推动高校、社会组织、企业与社区交流学习、互动提高,不断探索党建引领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模式。
(2)有阵地,擘画基层社会治理新蓝图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构建慈善公益新格局。以地区坝河沿岸为慈善公益带,以驼房营路为慈善公益路,以安家楼-国际文化居住区、丽都-国际商务生活区、颐堤港-滨水时尚休闲区、驼房营-科技创新产业区、将府公园-生态文化休闲区、环铁-科研居住生态区为慈善公益六片区,建立“将小爱”慈善公益实践基地,适机嵌入公益慈善理念和要素,激发辖区单位、爱心大咖统一公益慈善行动,打造“将台慈善公益一带一路六片区规划”慈善公益空间新格局,创造“基层慈善、大众慈善”的志愿服务条件,营造“身边慈善,人人慈善”的志愿服务氛围。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因地制宜,以建设“站+点”(暖心驿站、爱心站点)等城市服务新空间为运营模式,目前已在新就业群体集中活动范畴内设立21处“将小爱”暖心站、点,打通服务新就业群体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满足新就业群体“喝热水、吃热饭、歇歇脚、充充电”等基本需求,同时在室内张贴文明公约,设置图书角、宣传栏等引导其提升文明素养。不断洞察来访者需求,同步链接暖心驿站社群,为用人单位、求职者免费发布招聘、求职信息,打造了“将小爱”版本的O2O“招聘信息”平台。
三是建立公益寓站,助力小哥安居乐业。由社区搭建平台,对接社区居民手中瓦片经济中的多余房源,探索流转建设政府社区主导的“组织化、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将小爱公益寓站。目前以水岸家园社区为试点,对总面积300平米房源进行统一水电改造,保障安全、保洁、环境、秩序基础上,以低于市场价格首先满足符合条件特困人员的住房保障需求,逐步探索组织化、社会化、公益化、专业化的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生活需求解决路径,目前已惠及近50名两新群体人员。
四是聚焦急难愁盼,满足弱势群体需求。“将小爱”不断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心关爱,“小爱食堂”以社区食堂为服务阵地,与社区养老服务有机融合,结合老年人的用餐需求、社交愿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贴心的综合服务,使其感受到社会温暖和关爱,至今已服务近15000人次。
(3)有活动,聚焦基层社会治理新需求
一是提升“影响力”,做强品牌深入人心。“将小爱”坚持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秉承久久为功的德政善政理念,各类服务项目渐成体系化、专业化及品牌化,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服务”:春季围绕雷锋志愿服务月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夏日送清凉”以科技赋能慈善,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获《新闻联播》报道;“雏鹰成长训练营”关爱两新群体家庭子女健康成长,丰富的训练课程、寓教于乐的传授方式,将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爱心萌芽与“人人都是将小爱”的美好愿景根植于孩子们心中;成功举办两届“将小爱”慈善公益服务周,爱心公益大集、趣味运动会、发展论坛及双节慰问专场等系列活动轮番登场,慈善周(月)累计参与达13000余人次。
二是释放“靶向力”,志愿服务温暖人心。“将小爱”金牌服务项目“暖冬三部曲”于2022—2023年度开启“中国慈善,将台探索”模式:“买菜也能做慈善,一分捐助都是爱”长效慈善项目开展至今累计慈善交易达150万笔,全力探索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第三次分配”社会治理实践。2023—2024年度持续发力,冬至送温暖惠及人群突破1000人次;新年论坛集汇聚多方智慧成果,为建设“将台模式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奠定理论基石;小年团圆大联欢活动精彩纷呈,反向配送、非遗体验、AR互动、南北共聚,联欢演出接连不断;为两新群体家人寄出“新春家书”,彰显了党建品牌一心为民的浓浓人情味。
三是增强“穿透力”,公益活动凝聚人心。慈善公益实践基地每周六举办系列“益(义)诊益(义)卖益起来”专场,为两新群体、职工群众提供义诊按摩、法律咨询、文化演出、童心市集、义卖捐赠等公益慈善系列服务,并开展两新群体慰问活动专场,累计服务达36160人次。
(4)有故事,收获基层社会治理新硕果
在党建引领的强大引擎作用下,“将小爱”不断收获党建领域、工会系统、文明志愿服务、慈善领域、文化传播等多方领域硕果:先后荣获2022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品牌”项目、2022北京市朝阳区十大党建品牌、2022北京市公益创投大赛第一名、2022首都特色职工志愿服务项目奖、2022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分会第一届优秀课题自选成果三等奖、2022荣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届“人权、民主和法治论坛”、2023北京市朝阳区党的建设研究会第十届自选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2023北京市朝阳区党的建设研究会区委党校分会第二届优秀自选课题成果一等奖、2023首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23全国总工会“最美驿站”、2024再次荣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5届会议)、2024北京市朝阳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重点项目等多项殊荣。与厄瓜多尔大使馆建立合作,为“国际将台”再添新成员。
(5)有榜样,弘扬基层社会治理正能量
一是挖掘榜样进行“典型示范”。按照“六好六能”标准,充分挖掘身边榜样“形象大使”,以有榜样、有故事的宣传思路,发掘温暖感人故事、打造榜样人物、宣传榜样事迹,将征集活动、事迹报道、榜样评选和纸质图书编印相结合,记录新就业群体的经历与故事。2023年初,地区党工委正式授予捐赠骨髓挽救儿童的美团骑手刘壮、勇救落水老人的“无名英雄”厨师王建东、举全家之力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的小微商户李泽华“小爱形象大使”称号,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在基层治理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评选活动弘扬“文明精神”。为挖掘更多感人瞬间、探寻更多小爱人物,弘扬文明精神,传递正能量,推动“将小爱”事业的蓬勃发展,“将小爱”办公室于2024年初开展了首届“小爱人物(优秀职工)”、“小爱故事”、“小爱先进单位”评选活动,活动得到地区群众、辖区单位的热烈响应,累计收到各类评选资料200份。
一是将台温度持续提升。项目开展以来,“小爱”焕发出基层服务管理新温度。暖心驿站服务两新群体、新居民500余人,接收诉求168件,解决问题149件。爱心企业提供餐饮减免523人次,洗浴减免26人次,理发减免51人次,免费心理、法律咨询、培训服务162人次,共计服务5000余人次。开展各项活动近130场,发放防疫物品消毒水3200瓶、防疫中药500盒,节日慰问物资5500份,累计服务近4300人次。
二是影响广度持续提升。“将台地区党建品牌“将小爱”品牌一经发布,受到了市区领导及兄弟街乡的广泛关注,人民网、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社区报、朝阳融媒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努力成为朝阳“两新”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头号标兵。“将小爱”暖心驿站成了地区户外工作者、快递外卖小哥休息的港湾,更有国际友人对暖心服务点赞,成为地区党组织强化影响力、凝聚力的新机遇,逐渐成为“彰显将台文明,传递将台温度”的靓丽地标新名片。
三是文明程度持续提升。通过组织活动、政策宣传、树立榜样、暖心服务等措施,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与荣誉感,拉近了政府、居民与新就业群体心与心的距离,成为了回应广大居民群众新期待的有力举措;鼓励新就业群体“反哺”实现“双向服务”,“将小爱”已成为弘扬新风尚、提升区域文明程度的崭新窗口。将小爱三位形象大使分别荣获中央、市区先进荣誉称号。
四是动员效果持续提升。无论是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一分钱公益”模式、日常社会治理工作“小爱”们的积极参与,还是疫情防控中“小爱”们的冲锋陷阵,都为将台在社会动员的理论和机制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充分体现了将台“全乡上下一盘棋,一个声音、一口气,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在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民众参与、增进社会团结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将小爱”将以全力推进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建设为重要任务,联合快递外卖业联合工会力量,扩大党工同建优势,尽快推进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建设;并不断畅通参与渠道,规范参与机制,持续建设“将台模式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党员带头值守+社区联动+精品驿站+24小时全天候服务”的暖心驿站服务新模式。同时把握地铁12号线、东北郊线开通新契机,提前谋划,尽快布局“暖心移动驿站”,缓解IT产业园停车难问题。